专题:藏族数理天文学研究

  • 20世纪以来藏族天文历算研究进展及展望

    唐泉;才让加;郭甜;

    藏族天文历算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百余年来,国内外的藏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史家对藏族天文历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古籍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天文历算发展历史、历谱与纪时制度、数理天文学、天文历算教育和传承、术数学等六个方面简要回顾藏族天文历算的研究现状,指出藏族天文历算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的一些研究课题,提出加强藏族天文历算研究的一些思考。

    2025年02期 v.46;No.187 19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藏文抄本《部分日月食记录》研究

    才让加;郭甜;唐泉;

    交食理论是藏族天文历算中的核心内容,古代藏族天文学家非常重视对日月食的预报与观测,留下了大量的预报和观测记录。18世纪的藏文抄本《部分日月食记录》中记录了藏族天文学家对1749—1765年间18条日月食的预报和观测记录。利用Python语言模拟了藏传时轮历中体系派和作用派关于这18条日月食的预报结果,对抄本《部分日月食记录》中的数据进行了校勘,讨论了体系派和作用派预报日月食的误差,以及18世纪藏族僧人预报日月食的传统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抄本《部分日月食记录》中的6条日食记录,体系派和作用派预报初亏时刻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9分钟和136分钟;对于12条月食记录,体系派和作用派预报初亏时刻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3和37分钟。研究对于评价藏传时轮历的日月食预报水平,以及深入了解古代藏族天文学家预报日月食的传统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5年02期 v.46;No.187 210-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藏传时宪历月食算法及精度研究——以《马杨汉历心要》为例

    郭甜;唐泉;

    聚焦藏传时宪历体系的月食推算方法,梳理了从《马杨汉历心要》到《汉历文殊喜悦供云》的月食推算步骤,比较了其中的天文常数和数表来源,其中月食食限数值和太阳运动相关数表来自《御制历象考成后编》,其余数表均来自《御制历象考成表》。使用Python语言模拟该体系的月食算法,计算了《马杨汉历心要》历元起算一百年间(1744—1844)北京地区的月食推算结果,并与NASA发布的月食典数据和用SkyMap软件提取的理论数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历法体系计算初亏、食甚、复圆时刻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4.14、22.47和23.06分钟,食分大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6分,计算精度优于同期藏传时轮历的推算结果,但较清代时宪历系列历法逊色。

    2025年02期 v.46;No.187 22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 《白琉璃》日食算法及精度研究

    吉毛卓玛;唐泉;

    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白琉璃》(1683)是藏族数理天文学的经典著作。在《白琉璃》日食理论中,作者介绍了体系派、作用派和两派结合的三种日食计算方法。通过详细释读这三种算法,并用Python软件模拟《白琉璃》历元后百年(1687—1787)间的日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687—1787年间西藏拉萨地区可见40次日食,体系派的初亏平均绝对误差为100.15分钟,食分平均绝对误差为0.32分;作用派的初亏平均绝对误差为416.57分钟,食分平均绝对误差为0.35分;两派结合的初亏平均绝对误差为89.52分钟,食分平均绝对误差为0.36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白琉璃》中“日步”(日躔表)的最大取值偏大,而“月步”(月离表)的最大取值偏小,这种不匹配是导致其日食预报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评价17世纪藏族日食计算水平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46;No.187 24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日光论》交食算法及精度研究

    东周才让;才让加;辛佳岱;

    交食理论是藏族天文历算的核心内容。《日光论》首次在交食推步算法中对罗睺和交食初亏时刻提出修正方案,是藏传时轮历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算著作。解读《日光论》交食算法,利用Python语言模拟算法,根据《日光论》推算公元1714—1814年间在拉萨可见的所有月食和日食结果,并对其误差进行分析的结果是,月食初亏时刻、食分、食延及复圆时刻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是45分钟、0.08分、102分钟和99分钟;日食为90分钟、0.25分、78分钟和87分钟。《日光论》对罗睺的修正值并非固定不变,应每隔20年更换一次。这一修正规律的发现将对正确理解《日光论》等藏传时轮历系统中的交食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46;No.187 263-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 《火空海》中的五曜算法及精度

    彭卉滢;袁敏;唐泉;

    11世纪初,印度时轮历传入西藏,此后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藏族特色的时轮历著作。《火空海》(1205)作为早期的藏传时轮历著作,其五曜算法沿袭印度数理天文中的本轮均轮模型,而与中国传统历法的代数体系不同。全面梳理《火空海》中的五曜算法,将其程序化,以此来考察《火空海》五曜算法及其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火空海》推算其成书后30年内(1205—1234)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和土曜黄经的平均绝对误差依次为4.99°、5.68°、0.94°、12.78°和5.90°;《火空海》中五曜公转周期和诞生宫宿的选取、迟行步度表和疾行步度表的设计及其误差是影响《火空海》五曜算法计算误差的主要因素。

    2025年02期 v.46;No.187 28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论文

  • 面向战后工业化:国民政府经济部的两项大规模赴美实习

    范乐天;刘培;丁兆君;

    为实现战后工业化构想,国民政府经济部在中央设计局的统筹下,于抗战后期先后组织了部派实习和租借法案实习。两项赴美实习与其承载的战后工业化构想都兼具“计划”与“自由”的特征,在培养模式上较同期其它海外实习存在一定优势。战后工业化构想虽过于重视先进技术,相对忽视其它要素,但因其在工业结构和专业化方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建设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赴美实习人员的技术转移。

    2025年02期 v.46;No.187 29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马援铜柱”立表测影新解

    汪小虎;

    前人对于“马援铜柱”的史实真伪及位置长期争诉不休,却未就故事情节“立铜柱”的由来,及其与南征“二徵”进程之间的关系予以充分讨论。根据早期史料提及“铜柱”作为“表”的物质特征,进一步联系到东晋、南朝在中南半岛的测影活动及“影在表南”结果,将解读路径指向立表测影以及汉代的宇宙结构模型。西汉王朝以“在日之南”为在中南半岛设置的日南郡命名,该郡下属比景县,折射出当时在中南半岛的测影活动。将“马援铜柱”传说纳入汉—晋—南朝在中南半岛测影的历史传统进行审视,肯定了东汉杨孚《南裔异物志》相关记载的价值,认为“立铜柱”的故事原型当是源于马援在获得军事胜利后开展的立表测影活动。

    2025年02期 v.46;No.187 31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稀见华蘅芳亲笔通信——回应梁启超对《代数术》第二十三章的评议

    石路遥;

    新发现华蘅芳致周达亲笔学术通信一则,主要回应梁启超《读西学书法》对华译《代数术》第二十三章的评议,同时在信中详述代数学习门径。在清理和考辩文献流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英文底本和汉译本相关章节的对读,分析这一段学术观点分歧,并将此分歧放置在晚清中国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剖析数学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2025年02期 v.46;No.187 326-33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中国传统造纸的纸药及相关问题

    李晓岑;卜超群;韦娟娟;

    纸药是中国传统造纸时常常使用到的一类植物粘液,在造纸过程中起着悬浮纸浆、高效捞纸、分离多层纸张的关键作用。纸药主要是具有粘滑性的植物汁液,多达数十种。关于纸药的起源,学界尚存争议,主要有汉代起源说、唐代起源说以及唐宋间起源说等观点。根据现有检测,至迟在唐代已有使用纸药的明确证据。纸药的应用贯穿了造纸史的大部分时间,其应用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对文献梳理,深入探讨了纸药的发展、应用等问题,并提出当前研究宜从纸药的理化性质角度切入,以揭示其在手工造纸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同时,建议结合实地考察与实验检测,推动传统手工造纸纸药研究的深入发展。

    2025年02期 v.46;No.187 337-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北京电子管厂的筹建与早期发展研究

    吴熙;潜伟;王雨晨;

    北京电子管厂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九个电子工业企业之一,属于苏联援建中国的“156工程”项目。自投产以来,北京电子管厂逐步承担起了军品、民品的多种电子管生产任务,为我国电子工业培养出了大量技术骨干。从1951年筹建到1956年验收结果为“优”,再到1960年进入生产高峰期,短短十年该厂就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管生产企业。追溯北京电子管厂的筹建及投产过程,可以发现:政府的支持与创业奋斗精神是北京电子管厂成功的直接动力,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是北京电子管厂消化吸收苏联技术的内部条件,苏联专家在筹建与初期投产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是重要的外援条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培育起来的战略科技力量,北京电子管厂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战略科技力量的孵化与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v.46;No.187 347-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20世纪50年代集体托幼与麻疹防治工作的起步

    靳亚男;张大庆;

    20世纪50年代,在天花得到控制后,麻疹迅速上升为卫生工作的关键议题。通过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集体托幼机构中麻疹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麻疹防治工作的起步,认为对麻疹防治的重视不仅源于其生物危害性,亦受因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解放妇女的双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集体儿童保育事业的影响。儿童的大量聚集增加了传染病发生的风险,导致麻疹防治问题变得突出。到1958年底,随着全国托幼机构数量猛增至近四百万处,麻疹出现大流行。各级政府紧急响应,制定了麻疹防治方案和托幼机构科学管理方案;医学界加强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加速了麻疹疫苗的研制进程。麻疹的防治和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2025年02期 v.46;No.187 358-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