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 科技史中的“帝国”与“帝国主义”——西方的转向与中国的问题

    马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领域出现了一个“帝国转向”,将“帝国”与“帝国主义”纳入了研究视野,这一学术趋势近年来在中国科技史学界也产生了回音。回顾西方科技史领域内帝国转向的学术脉络和源流,这一学术取向是科技史内部理路和历史学领域历史编纂两方面进展的结果,但是它的起源和学术脉络并不统一,并且与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对“帝国”和“帝国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存在分歧和抵牾。中国的科技史学者在使用这些概念和相关研究方法时应该承认其复杂性并且对这些分歧和矛盾保持反思和警惕。扎根中国历史经验的“半殖民地”和“半殖民主义”理论是中国科技史学者介入帝国转向的重要学术资源。

    2025年03期 v.46;No.188 38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苏利亚历》月食推步方法及精度分析

    吕瑶虹;唐泉;

    详细梳理和解读印度经典数理天文学著作《苏利亚历》中的月食算法,并利用Python语言对其进行模拟,讨论《苏利亚历》推算公元700—800年间发生的128次月食食甚时刻与食分的计算精度。《苏利亚历》推算月食食甚时刻的最大误差为147.74分钟,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约为47.30分钟;食分最大误差绝对值为1.58分,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约为0.62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月食发生时日、月相对位置的误差是影响《苏利亚历》推算食甚时刻与食分误差的主要因素。

    2025年03期 v.46;No.188 393-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2K]
  • 康熙的天文教具——南怀仁式简平仪再探

    纪辰;石云里;

    来华耶稣会士南怀仁在向康熙皇帝传授欧洲科学技术知识时,精心设计和制作了一种样式独特的天文仪器——“简平仪”。通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巴黎天文台图书馆的三件实物藏品和相关历史文献,厘清并详细分析了简平仪的欧洲渊源——哈布雷希特二世设计的平面天球仪,探讨了南怀仁设计和制作该仪器的过程,分析了其具体结构,指出它并未原样照搬欧洲原型,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了调整。除了采用中国化的星官、月份、十二次和时间制度外,南怀仁还对仪器的结构做出了相应的改造,使之更便于携带和使用,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样式的简平仪。这种本土化改造充分体现了南怀仁将欧洲科学技术与中国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努力,凸显了17世纪中西科学技术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意义。

    2025年03期 v.46;No.188 415-42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6K]
  • 朱《游艺编》中的天文内容探析——兼论日本抄本《崇祯历书》

    褚龙飞;

    以明末清初天文学史与中外科技交流史上的特殊人物朱■所编《游艺编》为核心,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游艺编》中的天文内容进行探析。首先,梳理了朱■的历算生涯,对《游艺编》中朱■本人编撰的内容作了初步讨论。其次,重点论述了《游艺编》收录的、此前被认为已佚的四种天文文献:陈壤《历元疏稿》、邢云路《历元玄》、薄珏《荧惑守心论》与秦文渊《历学管见》。最后,进一步讨论了日本抄本《崇祯历书》,指出《通率表》《诸方昼夜晨昏论及其分表》及《七政蒙求》都不属于《崇祯历书》,而朱■也并未参加过崇祯改历。

    2025年03期 v.46;No.188 427-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7K]
  • 在地名与特征之间——二叠系的命名及其术语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

    白育坊;孙承晟;

    二叠系最早在1841年被英国地质学家莫企逊依俄国彼尔姆地区(Perm)的地层命名为“彼尔姆系”(Permian),1859年则被法国古生物学家马尔库根据德国该地层二分的特征命名为“二叠系”(Dyas)。晚清以降,传教士率先将主流二叠系术语Permian译介至中国,并衍生了多种音译名,这些译名还被传入日本。明治时期,日本学者用汉文“二叠系”新译了Dyas一词,并被官方正式采纳。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大量转译日本地质学成果,“二叠系”术语由此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随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术语的规范,“二叠系”得以确立并沿用至今。基于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等人对二叠系的深入研究,二叠系如今采取三分方案,“二叠系”也因此失去了其所表达的本意,但由于使用惯性等各种原因,这一术语却在中国得以保留,而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则已被放弃。二叠系概念在欧洲、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独特传播,不仅反映了优先权在科学术语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科学术语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复杂流变。

    2025年03期 v.46;No.188 44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申报馆《中国分省新图》的编制与修订研究

    刘晋国;

    《中国分省新图》是在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的基础上通过图幅取舍、比例尺缩小、信息整合以及图面信息取舍等方式缩制,因为受社会大众欢迎而经多次修订,逐步成为一部更为精确、科学的地图集。在修订中,编者以地图的实际应用为导向,重点修订了地图中的地名、水系与交通路线等要素。修订时的参考资料和环境对修订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以三版《中国分省新图》最为成功。在《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图》的编制与后图的修订中,方俊一直是核心人物,只是由于未被署名而成为无名英雄。

    2025年03期 v.46;No.188 462-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北方草原青铜器镂空饰件铸造工艺探析

    张明悟;付彦哲;高阳;

    先秦时代镂空青铜器件的铸造工艺究竟是失蜡法还是范铸法,已经争议多年,为数不多的器物难以提供新的证据,争论几近僵局。实际上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带也出土了大量具有镂空结构的青铜器,如铃首刀、镂空针筒、花格剑等等,这些器物的年代从商代一直持续到秦汉时期,但目前对这种镂空结构的铸造工艺研究不多。研究复原分析了北方草原常见几大类镂空器件的铸造工艺,发现北方草原青铜器中的镂空结构件由石范或者陶范铸造而成,亦有可能石范和陶范相互组合,其铸造的关键在于雕刻范芯的使用,目前没有发现使用失蜡法。此发现或许对先秦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器铸造有无失蜡法的争议有一些新的启示。

    2025年03期 v.46;No.188 475-485+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 近代中日工业试验所早期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赵正;聂馥玲;

    为了明晰近代中日两国化工技术早期的发展状况,考察了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1900—1926)和我国直隶工业试验所(1911—1934)的工业试验活动,研究结果显示:东京和直隶工业试验所在材料分析、窑业、纺织印染、油脂、电化学、造纸、制糖、肥料等领域进行试验和研究,对西方工业革命中化工技术进行了引进和移植,对本国工业技术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了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东京工业试验所的技术创新强于直隶工业试验所,加速了日本化工行业的产业革命,而我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尚处于发轫时期。

    2025年03期 v.46;No.188 486-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明清时期河工用柳的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

    孙洪军;孙宁;

    明清时期柳树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在运河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柳枝用于卷埽堵决,柳干用于捍护堤岸,柳根用于固定堤坝。由于水灾频发,运河频繁决口、淤垫严重,修复与新建工程项目众多,河工用柳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管理不善及受柳树生长规律的制约,柳料供不应求。为解决供需失衡矛盾,政府采取措施,一方面鼓励沿河官民种植柳树,增加柳料供应;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使用芦苇或秸秆替代柳枝。明清时期河工用柳的历史嬗变,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古人通达权变、因地制宜的科技智慧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治河技术。

    2025年03期 v.46;No.188 50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近代留学农学家群体结构研究——以两部代表性人物传记为中心

    王哲;

    对《中国现代农学家传》《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收录的270位具有留学背景的农学家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分别就读于海外71所院校,有152位获得学位,占被统计的留学人总数的56%。受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影响,留学趋势与近代留学总趋势相符合,近代留学农学家群体,在留学院校与学科选择上,兼具权威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优异的留学成绩奠定基础。国内教育方面,受地域优势和教育资源配置影响,人才分布呈现集中化的特点。留学要素与近代农学发展优势主流学科有高关联度。他们在出国前大部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具备工作经验基础,留学的目标性明显,学成归国时年龄结构年轻化。上述优势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农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其中有224位具有在全国80所院校任教的经历;在近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充实和完善中,有77位成为新学科分支的创始人或奠基人。

    2025年03期 v.46;No.188 513-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晚清“健康”知识的革新与认知转型

    韦芳蕾;

    Health是一种基于西方经验的实证科学形成的现代观念。19世纪的西学东渐,满怀宗教热情的新教传教士尝试用西学为传播福音扫清障碍,近代解剖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知识借由双语字典、西学译著、新式报刊等媒介传入中土,给清末国人的健康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传统视身心一体(即身健则心安)的健康观念逐渐被身、心二分(即生理健全和心理正常)的健康认知取代,并走向规范化和政治化。这种围绕个体生命关怀展开的成体系的知识解释,促成了“人”在晚清中国的“发现”,包括“健康”在内的“人”的品格满足了强种保族以挽救家国危亡的时代需求,使得“健康”这一内在于人的价值外显,成为具有民族主义意蕴的话语工具。

    2025年03期 v.46;No.188 528-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学术援助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早期活动(1933—1939)

    杨子轩;

    1933年学术援助委员会在伦敦成立。该委员会旨在拯救逃离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和学者,并由此成为国际上援助流亡学者的关键机构。至少有18位早期受助人获得诺贝尔奖,120人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该机构不仅推动了英国学界对政治议题的关注,也促成了学术界团结一致,共同抵制纳粹对学术自由的打压。通过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档案,详细考察了贝弗里奇及其他委员会缔造者在英国经济萧条、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普遍存在的反犹主义的背景下,在建立学术援助委员会方面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以及委员会在动荡年代的发展历程。回顾其历史有助于重新思考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认识学术共同体国际化的重要意义,并为学术自由的发展提供启示。

    2025年03期 v.46;No.188 540-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对1944—1945年中国水利委员会赴美考察团的考察活动考述

    胡勇军;

    为了实施战后救济和生产建设,1944年经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遴选,国民政府行政院派出八名水利技术专家赴美国考察。中美双方对此高度重视,美国各州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考察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此次考察历时半年多,考察团足迹遍及美国33个州,主要以野外调研、座谈和研讨等形式进行,涉及防洪、灌溉、水力发电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可谓是对美国进行的一次大范围、全方位的水利综合考察。考察拓宽了中国水利技术专家的视野,促进了我国专家发展对黄河治理理念,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参考。

    2025年03期 v.46;No.188 554-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学术信息

  • 回应时代热点 聚焦学科难点——第六届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纪要

    陈志国;拜嘉豪;彭盈;程绎霖;

    <正>2025年6月13—15日,第六届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在广州举行(图1)。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秘书处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承办。会议以推动科学技术史学科高质量发展、加深成员单位间教学科研及其发展经验为主要目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100名科技史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史学科体系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关键挑战展开了热烈并富有成效的深度讨论。

    2025年03期 v.46;No.188 565-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 下载本期数据